已經有甚深般若波羅蜜的佛子,總是在聽幾句釋迦佛的教導後,就能入初果以至証四果..真是令人讚嘆!!

[平常心]...和提問先學常說的,緣根塵相觸而[不加油添醋],應是同樣的道理.

[道]-->道不屬知不知。知是妄覺,不知是無記。若真達不疑之道,猶如太虛,廓然蕩豁,豈可強是非也!

[平常心是道]....能夠說明的先學或各種教導應該很多....不用愚痴在下多言.

文章標籤

kristeg2h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感恩Sage Mao大德慈悲開題,末學隨喜敬答。 打坐有沒有可能坐到腰酸背痛?答案是有可能的。當我們打坐的姿勢不正確,或是太過強硬的去控制呼吸,就會造成身體無法完全的放鬆,此時,不用坐太久,就會腰酸背痛,全身不對勁,好像一秒鐘也坐不住。 就姿勢而言,背脊要挺直,身體不可往前後左右傾。身體若往前傾,那怕只是傾一點點,後腰部自然會用力,以維持身體的平衡,此時就無法放鬆了;若是傾其他方向,則是同理可證。當身體沒有傾向任何一個方向時,就會感受到全身的重量都落在臀部上,就好像一根釘子釘在地上一樣,此時,不僅坐得穩,也能夠全身放鬆。 就呼吸而言,則有兩點需要注意。第一,要微收下顎,有助於呼吸順暢。微收下顎並不是低頭或點頭,而是維持頸部向上挺直。第二,不要去控制呼吸,只要專注數息及覺察氣息隨著呼吸的進與出。刻意的拉長呼吸,會造成胸腔的壓力,而有胸悶或背痛的感覺。 當我們在打坐中能注意姿勢及呼吸,自然能坐得穩又能全然的放鬆。專注於數息,就能漸漸地收攝自己散亂的心念,而達到「一心」的境界。雖說打坐最終應當「無心」,但這「無心」,還是要有「一心」作為基礎。而這「一心」就已經能大大提昇我們的定力,進而幫助我們修觀慧,末學以為,這就是打坐可以帶給我們的極大利益。 以上是末學關於打坐的一點粗淺心得,供您參考。觀心 合十
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20730000016KK04976


文章標籤

kristeg2h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自淨其意」出自七佛通戒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,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,意思是說:透過持守戒律,廣修善法,淨化心念,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。

  其中「自淨其意」是佛法修行的核心,然而要達到心念的清淨並不是一蹴可幾,所以佛陀為我們開演了次第法門,首先便是「諸惡莫作」嚴守戒律,從身口二業來規範自己,比如持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身業清淨,心當中惡念慢慢減少,善念就比較容易增長,如此便能廣行利益眾生之事,如不傷生害命,長養慈悲;而不妄取財物,就能廉潔好施。所以能夠做到「諸惡莫作」,自然就能「眾善奉行」,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。

  然而在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」的實踐中,心中難免有種種邪惡心念需要調伏,此時就必須在「自我觀照」及「反省檢討」處下工夫,去除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等煩惱,這也正是「自淨其意」最重要的內涵。此時,一方面要多聽聞佛法,增長智慧,一方面也要藉由加行的工夫,如念佛、持咒、禪修,以加強定力,幫助自己調伏自心。所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雖是各別的,其實也是相通的,身口二業清淨了,意業也就跟著清淨,而意業的清淨,也需落實在身口二業上。

  其實所有佛法中的百千法門,無非不為「自淨其意」而施設,修行不是向外求,而是從「諸惡莫作」的自律中,使行為舉止端正、清白,在「眾善奉行」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,在「自淨其意」的反省內觀下,歇下妄心,不斷地淨化、昇華,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。

文章標籤

kristeg2h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